路遥知马力的前一句是什么?
路遥知马力的前一句是: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。语出:元·无名氏《争报恩》第一折 “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,若有些儿好歹,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,可不道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
”《争报恩》 元·无名氏撰。
本剧演梁山好汉关胜、徐宁、花荣驱奸扶正的故事。共四折一楔子。关胜、徐宁、花荣三人奉宋江之命下山探听官兵消息。赵通判之妾腊梅与家人丁都管有奸情,被染病在身的关、徐发现。
腊梅与丁都管欲告发二人,幸亏赵妻李千娇从中周旋。花荣为了接应徐、关二人,潜入李千娇房中探听消息,又误伤了赵通判,因而李千娇被奸人告以勾结奸夫谋害亲夫的罪行,判为死刑。花、徐、关三人先后下山,劫了法场,救了李千娇,杀了腊梅和丁都管,使赵通判与李千娇夫妻团聚。
《争报恩》又名《三虎下山》,全名《争报恩三虎下山》。《录鬼簿续编》见有著录。现今流存的版本仅有一种,即《元曲选》甲集本。
路遥知马力的上一句 路遥知马力原文
1、路遥知马力上一句:将杖探其水,方知水浅深。 2、《颂古二十八首其一》 [作者] 释道川 [全文] 将杖探其水,方知水浅深。
路遥知马力,岁久辨人心。
子不孝,父不慈。恭而无礼,亲而有疏。 3、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这是老人教育自己的子女与人交往的时候,最常说的一句话,这句话的意思是,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脚力好赖,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。
路遥知马力的上一句
方知水浅深。出自释道川的《颂古二十八首其一》:将杖探其水,方知水浅深。
路遥知马力,岁久辨人心。
子不孝,父不慈。恭而无礼,亲而有疏。不入惊人浪,难逢称意鱼。译文:了解一个人的能力,需要经过实践,了解一个人内在的品德或目的、素质等,也需要时间的考验。
赏析:表达做伯乐很难,好马劣马需要一双火眼金睛。识人更难,无论是能力的判断、还是本性善恶的判断。
“疾风知劲草,路遥知马力。”出自哪首诗?
"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." 这句话出自《增广选文》的第十二节.一些常用的名谚,就出自《增广贤文》.比如:“路遥知马力,事久见人心.”、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世上新人赶旧人.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早逢春.”不是诗.疾风知劲草,谓在猛烈的大风中,可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。比喻意志坚定,经得起考验。
出自《东观汉记·王霸传》:“上谓霸曰:‘颍川从我者皆逝,而子独留,始验疾风知劲草。
’”《旧唐书·萧瑀传》:“﹝太宗﹞赐瑀诗曰:‘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’”详细释义【解释】疾:迅速,猛烈;劲:有力量,坚韧。比喻:对症下药在猛烈的大风中,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。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,才知道谁真正坚强。
出处:《东观汉记·王霸传》:“颍川从我者皆逝,而子独留,始验疾风知劲草。”示例:被坚执锐,或有其人,~,岁寒方验。【出自01】《旧唐书·萧瑀传》:板荡识诚臣,“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”,出自李世民赐萧瑀诗。
《旧唐书·萧瑀传》:太宗尝从容谓房玄龄曰:“萧瑀大业之日,进谏隋主,出为河池郡守。应遭剖心之祸,翻见太平之日,北叟失马,事亦难常。”瑀顿首拜谢。
太宗又曰:“武德六年以后,太上皇有废立之心而不之定也,我当此日,不为兄弟所容,实有功高不赏之惧。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,不可以刑戮惧之,真社稷臣也。”因赐瑀诗曰:“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
”又谓瑀曰:“卿之守道耿介,古人无以过也。然而善恶太明,亦有时而失。”瑀再拜谢曰:“臣特蒙诫训,又许臣以忠谅,虽死之日,犹生之年也。”魏征进而言曰:“臣有逆众以执法,明主恕之以忠;臣有孤特以执节,明主恕之以劲。
昔闻其言,今覩其实,萧瑀不遇明圣,必及于难!”太宗悦其言。